笔者用鱼骨图入手个人成长,通过不断拆分问题,拆解了如何实现个人成长,以及如何解答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在周三的分享会上,我们的CEO Jeff,问了一个问题:10年后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时候会说:“成为有钱人”。
其实,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但是我在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林剑放老师告诫我:“。”
一直以来,我都在试图参悟这句话。最开始我相当困惑:人活在这世上,要想自由自在,不就是要有名和利吗?你不去追求如何能达到?
工作后,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一些:当我们执迷于一些眼前的问题时候,不仅目光变得短浅,而且会深陷其中难以解脱。

鱼骨图又称因果图,日本人为了解决工程质量,发明了一种问题拆分方法,分6个大类:人的问题、机器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方法的问题、材料的问题、测试的问题。每个大问题再不断细分下去。
例如,如果是人的问题?如果是个人原因还是员工管理问题?如果是管理问题,员工培训有没有做到位?如果员工培训没有做到位,那么有没有制定规范的操作手册?…
可见,通过这种庖丁解牛、刨根问底的方式,问题才能更清晰地解决问题。因为,一个问题往往是由多个维度的关键问题影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懂得合理的拆分问题和锁定问题。
倘若你一脸懵逼地解决了问题,就算这次暂时解决了,肯定还会再发生。因为你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回到话题,获得名利只是问题的表面,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妨也用鱼骨图拆解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的答案,我将这个问题拆解为六个关键问题:
- 你能否帮助他人?他人对你是否信任?你是否拥有独特竞争力?别人是否知道真实的你?你能否为此长期坚持?
当你离开父母和老师的那一刻,就不会有人再会去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做决定,所有问题的后果都要自己承担。很多人的愚蠢不在于智商,而在无法正视自己,让自己在困难中越陷越深。这个问题还能继续拆分:
- 你能否帮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你能否帮助自己变得更健康?你能否帮助自己变得更快乐?你能够帮助自己变得理智?
这个世界很现实,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帮不了,不但不会有人能帮得了你,你身边的人也会离你而去。绝大多数一事无成的人,都是自己的问题居多。
2. 你能否帮助他人?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因为这个世界很现实,人都是互惠互利的。你能够帮助他人,别人才可能帮助你。当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能找到最合适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别人才会给你更多认可。帮助通常有几种:
- 技能层面的帮助:自己有相应的技能,能够很好的从技术层面解决,例如:知识、思维、口才……资源层面的帮助:有资金、人脉等资源,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可以提供资源链接;情感层面的帮助:找个富二代,谈恋爱?其实不是那浅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是认同感,所以“知心姐姐”往往会更容易获得圈内人的认可;
但常常有些热心人会好心办坏事。帮人不是瞎帮的,如果一件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还可能害人。一些帮人的方法不对,还能反目成仇。这个问题继续拆分:
我是否拥有某一块能力?技能、资源、情感……我能否胜任这个挑战?如果超出了我的能力,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做这个事情是否值得?成了是否有益?不成是否有害?我用的方法是不是对的?3. 他人对你是否信任?信任感是长期积累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记录别人的芝麻信用的账本,这和区块链很像。你所做事情大家心里都记一笔,记得人多了就变成了共识。好事做多了信用分就变多了,但烂事做多了也就信用分就被扣光了,最后朋友也会远离你。你要做的就是赚取信用分,不欠款。
再把问题细分一下:
我能够胜任是什么?我最受人信任的是什么?如何积累他人对你的信任感?如何弥补自己失去的信任感?4. 你是否拥有独特竞争力?中国教育就是把所有人都放在一个模子里复刻,职业分工也是如此,通过简历筛选出来的人,大多都是性价比高的零部件。但是零部件是随时都可以被替换的。当你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候,为什么会想到你?而不是其他的“零件”。
有一技之长只是基础,有亮点才能让人记住你。因此,独特的标签显得尤为重要。
“独特”别人给你贴的标签,也是别人会想到你理由。而“竞争力”,就是这个标签贴的牢靠不牢靠。有些人喜欢给自己贴很多标签,但是那些虚伪的标签,不仅不牢靠,反而让自己变得像个跳梁小丑,比如,世界xxx协会主席。
这个问题继续拆分就是:
你身上独特的标签有哪些?思维、技能、为人、资源……这些标签的竞争力在哪里?如何剔除掉一些不好的标签?如何给自己贴上一些有价值的标签?5. 别人是否知道真实的你?要让别人知道你,就要给自己做包装和营销?但那些特意包装的人,面具被揭穿的那一刻,剩下的只有尴尬。
在浮躁的时代,真实才显得尤为珍贵。
你不知道真实的你是怎么样的?那就列出你日常接触的10个好友,他们大概是怎样的人,就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了。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真实和个人品牌并不冲突,在这个时代,所谓的个人品牌就是真实的自己。
要让别人知道真实的你也并不难,因为互联网的信息是扁平的。只要坚持思考和输出,就自然会有更多人认识到到你。简单的说,就是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
具体可以看我写的未来幸存者的方法论:未来生存手册:站在年轻尾巴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继续拆分:
- 去掉所有伪装,你能否把真实自己展现给大家?如果觉得有问题,能否改进?你身边的好友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你的同龄人是如何真实的评价你的?比你年长的人是如何真实评价你的?比你年轻的人是如何真实评价你的?
人最痛苦的就是长期坚持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包括赚钱也是如此。很多人对待工作仅仅是看在钱的面子上,所以他们并不开心。所谓的天赋很或许就是一种兴趣,让你能长期投入在某事上面。
众所周知,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是厉害的程序员、产品经理,但他也是厉害的高尔夫球手。为什么一个领域厉害的人,另外一个领域也很厉害?我想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坚持是一种兴趣,不是你喜欢的事情,你迟早都会放弃;坚持是一种修炼,需要你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获得真谛;坚持是一种状态,需要你日思夜想,全情投入才能顿悟。很多人做的事情看似在坚持,但是实际上是在浪费人生。
例如,很多人抱怨工作不好,上班不用心,副业也没做成,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己依然一无所获,这样的坚持还不如早点放弃;
再如,区块链火爆的时候,有人坚持每天做币价的复盘来培养盘感,但是他其实只是庄家眼里的韭菜,这样的坚持还不如去关注本质规律;
坚持即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也是一种智慧。
为了让我的职业上的坚持更加有效,我会给自己画技能树,就像打怪一样修炼。具体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创业团队从0到1,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与职业成长之路
所以这个问题继续拆分:
你现在所坚持的,是否是你内心中想要的?你是否在坚持过程中获得技能精进?你是否因为坚持某件事情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果遇到困难你是愿意坚持下去,还是换个方向?你所坚持的事情,是不是在玩一个无限游戏?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想到了3个很普通,但是很贴切我当下的标签:专业、真实、跨界。
第一个标签是“专业”,就是尽可能专业和严谨地把事情做好,这源自于我在产品经理的岗位上,严谨的态度和不断地实践;第二个标签是“真实”,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我坚持日常的输入和输出,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得、所获都会整理成文章,去分享值得分享的事情,去结交值得结交的朋友;第三个标签是“跨界”,我一直认可的IDEO的“设计思维”的模型,创新需要同时权衡三个方面:商业的可行性、人的需求的渴望、技术的可行性,恰巧我是学设计出身,也做过程序员,带过运营项目,这种经历能够让自己有更为完整看待问题,但是我专注点还是互联网产品。另外,需要与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获得他们的真正的认可。我很清楚,自我的认可能只是一种安慰,那些比你厉害的人认可你了,才是真正的提升。
在这些年里面,我有幸认识了Shadow,在和他一起Mixlab的活动中,我结识了Jeff、大伯、方烨等比我更加优秀的朋友。
但其实我的希望不止于此,我希望我的身边能够汇集更多比我优秀的人。
Mixlab的核心使命是“让每一个人无限可能”。当你释放出自己,与更多优秀的人产生链接,才能让你有无限的可能。

感谢@梓超和@Johnlee的提问。
#专栏作家#PM熊叔,微信公众号:PM熊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教育类产品产品经理出身,学过设计,做过开发,做过运营的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