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或许我们能学到行动要适时优先于计划、要学会给自己安排任务、以及寻找意义的这项能力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想,这次疫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次疫情的性质,属「轻量级动荡」。
“轻量”体现在,经济并未受到致命冲击,社会秩序仍有条不紊,民众仍镇定自若……
但动荡到底是动荡,与疫情前相比,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路上人人戴口罩,“宅”从小众变成主流,快递成为城市“血液”,对卫生敏感度急剧扩大,代际文化差异的矛盾变得尖锐……至于社会宏观面暴露的问题就更多了。
简而言之,这次疫情,像是一束光,毫无预兆的射进被祥和、安稳掩盖下的社会B面,“潜伏的症状”表面化,刹那间,轻量级动荡取代了常态。
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上缴了巨额“学费”。我想,任何人都有「责任」从中学点什么,才无愧于这次灾难,无愧于许多生命。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或者换一个角度,灾难的积极面是什么?
必须承认,我们这一整大代人(改革开放后出生),大体上都在衣食无忧、按部就班的优渥环境中长大,放在人类历史中,也算少有。
我们理解的社会常态,放在历史中,那是异常;我们理解的动荡,放在历史中,可能才是常情。而我们偏偏最缺乏的,正是应对动荡环境的能力。
这正是此番疫情的积极面——它为全民提供了一次「在不确定性环境将生命价值维持在高水平」的训练契机,而且是真枪实弹的环境。
我们有责任从疫情中学习并提升应对「非常时期」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动荡环境中仍维持生命价值在高水平运转?
疫情来势汹汹之时,像典型的“灾难心理”反应一样,我的心态也经历了由震惊到恐慌到麻木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自己出现了“意识与行动两头跑”的现象:
在意识层面,明明很清楚疫情对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重挫,疫情后我们将面临更为艰辛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利用复工复课前的“闭门”时间,开始储备相关的知识、技能。但在行为层面,却迟迟“难以进入状态”:作息无规律,麻木刷手机、切换电视频道、无计划、无原则,大脑像生锈了一样……这是个问题,大问题。
也是促使我思考这篇专题的直接动机——类似我这种“病症”的人很多,在“正该激流勇进的时候却难以进入状态”。
这正是我们缺乏应对「轻量级动荡」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跨过的第一道槛。
本专题,我将就此谈谈我的反思与实践。

而我们“行动先于思考”只需要先执行“简单重要”的那些“小事”。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家办公,连基本的“作业环境”都不具备。而创造作业环境,就是一件典型的“简单重要”的小事。
别看这事小,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缺乏独立的办公空间,稳定的网络环境,桌椅高度不适合办公,孩子嬉戏,环境噪音……每一样可能都会让你干不了活。
所谓“行动先于思考”,就是我们不用想那么多,做了再说。先把工作环境创建好:
比如,我这次回乡忘了带电脑适配器,就网上下单买了一个;我工作对抗干扰的要求高,就找个能遮住视野的帽子戴着,塞个静音耳塞,“虚拟”一个独立的空间;家庭网络不稳定,我就开手机热点共享给电脑;如果你家有孩子吵闹,可事先跟他们“约法三章”,几点几点绝对不可以吵你,几点几点绝对会陪他们玩……等等。遇上问题,解决问题,干就对了,如此而已。
同样,你开始工作(学习)时,也不要一上来就挑复杂的,先把简单又需要完成的事情办好,找到感觉,然后就能慢慢进入工作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能理解为什么“先从简单小事做起”能引导我们“快速进入状态”:“小事”因为简单清晰,能落实,我们不用想太多,直接做就是。
随着小事的完成,我们能重新获得“自我掌控感”,提升“自我效能”。这就为进入复杂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心境基础”(信心),相当于打了一场热身赛。
别想太多,先行动,做着做着,“状态”就来了,计划的思路也有了。
现在,我们有了「快速进入状态」的诀窍,但在「轻量级动荡」环境中,我们最大的敌人有时候却是“一旦没人交代事情,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最后,引用下弗兰克尔的话: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终究会夺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尔·帕斯卡(Blaise Pascal)或许会总结如下:
思想创造生命,继而形成人的伟大。
#专栏作家#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