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都离不开会议,经常有人抱怨上午一个会,下午一个会,一天过去了,什么活儿也没干,关键会议还没什么结论。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需要开会,如何让会议开得高效而且有用,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这个案例中,小明开会前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然后,临时召集了很多人参会,但没有决策层。大家对事情并不了解,会上需要大量时间介绍事件。
会议的意义可能就是小明组织过一次会议推进这个事情,看似反应迅速,实则无效。
在组织会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1)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标是我们会议的基准,如果我们开会都没有目的,那就是在浪费时间。换句话说,项目会议应该是有“冲突”才开会,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每日例会,建议进行5分钟站立会,其重点在于信息沟通,而不是解决问题。
2)如果不开会,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会议是需要很多人放下手头工作去参与的,资源消耗大,如非必要,尽量不开。“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更高效的做法。
3)会议成功标准是什么?预期结果是什么?
达成什么结论代表会议成功了?预期结果就是让我们想清楚,当会议得到这个结果之后,会议结束,而不是无休止地开下去。
马云曾讲他进会议室前一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心里有答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另一种是心里没答案,来听听大家的想法和讨论。后一种会议,基本上得不出答案与结论。
上述案例,小明就不清楚自己想要的预期结果是什么,导致会议没有结论。
当会议组织人想清楚上述三个问题后,再决定是否开会,会议怎么开。

在我们完成“会前三问三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发会议通知给各个参会人员。
会议通知把握三个原则1)尽量提前1-2天发
提前太早,容易让人遗忘;太晚,别人没办法提前安排工作。
2)知会领导层
如果参会人是领导层,最好跟其确认是否有时间,以防止会议冲突,无法参加。
如果参会人是基层员工,那需要知会其领导,以便其领导了解他的工作,及时调整工作安排。
3)附上会议背景与议程
会议背景、会议议程可以让参会人员清楚自己的角色及时间安排,为会议做好准备。

(2)AAR开场
而对于项目会议,我建议用AAR开场,即After Action Review,行动后反思。
具体结构就是:
目标;现状(行动结果);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下一步行动方案。(3)NBA结束
关于会议,有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就呼吁国民运用议事规则中的工具。
《罗伯特议事规则》中讲到开会议事要以“动议”为中心。
“动议者,行动的提意也”,直译过来就是行动建议。如果没有行动建议,那会议就是失败的。所以,每一场项目会议,建议最终以NBA结束,不是篮球赛,而是Next Best Action,下一步最优行动。
除此之外,行动建议应该是可以执行,可复盘的,我们可以运用5W2H进行梳理。
1)What:是什么?做什么?2)Why:为什么?行动的目的是什么?3)Who:谁来做?4)When: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完成?5)Where:在哪里执行?6)How:怎么做?7)How much?需要什么资源?做到什么程度?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小明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确定了一条行动计划:
由采购中心L(Who)在一周内(When)寻找传感器备选供应商(What),并在10天内发送样件到公司(Where),以保证原型机开发顺利,避免项目延期(Why)。备选供应商,可以选用同行业X、Y品牌或其它有质量保证的品牌(How)。技术方面由技术中心提供支持,流程走特批(How much)。
基于5W2H这7个要素,我们就可以理清NBA-下一步最优行动。
我们把NBA写到会议纪要中,参会人员就可以依照它执行,下一次会议的AAR(行动后反思),就是在这次会议的NBA基础上进行。

有些话可以不说,有些会可以不开,有时候最高效的行动就是不开会。
如果开会,请一定保证,这一场会议高效且有用。
本文由 @董楼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产品经理的软实力:话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