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搭建学习框架还是获取信息,产品经理都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自身特性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被动化为主动。

这个框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但是,在我前期的产品能力学习上,确实帮了不少忙。这个框架帮我理清了原本散乱的知识,让我可以有规划,有重点地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
随着学习目标的变化,这张图会增加其他内容,比如商业分析、团队管理等等。或许,这个图在未来会被舍弃,但是,这种主动学习的思维却永远不会过时。
其实,大家仔细一看会发现,这里还用了流程化思维来搭建学习框架。
你试着也可以利用流程化思维,比如一名活动运营人员,可以将活动运营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然后组织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除了流程化思维,也能利用总分思维来搭建。比如,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与劳动关系来划分。
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模块,比如招聘,再细分成校园招聘、社会招聘。通过层层细分,进行体系化学习。
不过,对于还在读大学,或者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难以自己搭建框架。
那么,可以搜索别人搭建好的学习框架来参考。分享一张腾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可以作为产品人员的参考框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还得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岗位要求,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进行参考。
无论你是自己从零开始搭建框架,还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相关参考来搭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的观念从别人告诉我需要,而调整为我自己去探索需要什么,从被动化为主动。
这也是本系列提倡的学习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主动探索,破除信息茧房
同样,这种主动学习的思维,也可以用在信息的获取上。
以大家常常刷的信息流为例,我们以为是我们在主动选择推荐的内容,其实不完全是。大脑在潜意识中喜欢新鲜的、刺激的内容。
所以,这些在潜意识中更能抓住你眼球的内容,就会频繁出现,而不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刷知乎、B站、微博等等的推荐信息流。
后来,从《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看到对于推荐算法的研究,引起了一些思考:
在信息流的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对于我们来说,只能看到算法输出的结果。对于处于黑箱中的推荐、过滤、强调、弱化等算法逻辑,从设计到运行逻辑都无从知晓。
一定程度上,算法计算平台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如此,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可能会被算法所分发的内容所塑造。
另外,信息流的推荐依赖于对我们阅读信息的分析,通过阅读大数据推测我们的爱好。
久而久之,在推荐算法的策略下,可能造成我们视野窄化、兴趣窄化的倾向,发生“信息茧房”现象。
什么是信息茧房呢?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
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在信息茧房中,我们以为所看到的文字、视频等等就等同于这个世界。
比如看到知乎有大量高学历的人就以为社会上高学历的人多,看到抖音上美女多,就以为社会平均颜值如此……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知识和思想的固化,脱离多元视角,进而还会造成公共信息环境的相对缺失,公众意识会逐渐降低。
这个世界之外的事物,变得难以想象、难以理解。
但是,完全脱离这些平台的做法似乎又过于激进。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给你:
- 移动端不用装知乎、B站、微博的客户端;在微信小程序看知乎热榜、微博热搜(不登录账号);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在知乎跟B站的网页端上搜索。
这么做,我们也可以了解大家在关心,在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不会与社会热点脱节。
由于在小程序中不登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部分内容,没有推荐,而且小程序使用体验偏差,基本不会刷太长时间。
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给我们刷信息流这个行为增加障碍。
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到网页端进行主题搜索。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是探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主动获取相关内容,而不是依赖算法告诉我们:你要看这个,你得关注那个。(这一方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很方便我们去探索相关知识,大家也可以试着去主动挖掘相关内容。)
虽然依旧在这些平台上获取信息,但我们将被动接受算法推荐的内容,转变成主动探索。
到这里,学习系列第一篇文章就结束啦,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原则、信息茧房带来的危害以及一个小小的破解方法。
接下来,将探索学习的本质、大脑的可塑性、产品经理如何阅读技能类书籍等等,你愿意一起吗?
本学习框架还不完善,如果你也对“为何学习?何为学习?如何学习”感兴趣,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彬,微信公众号:有个思享,专注读书与产品心得分享,欢迎交流。
本文由 @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