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系列文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设计师的能力模型,本文是第一篇,从心理学的角度,与大家一同分析如何理解职业规划与职业困惑。
很早之前写了一篇《浅谈设计师能力模型》的文章,很多小伙伴给我留言或者私信,问了很多问题,也跟我探讨了自己的设计师职业规划和职场困惑。由于我没有太多时间为大家做一一解答,希望通过几篇文章再谈谈设计师能力模型,希望能涵盖到大家普及比较疑惑的几个方面。
这一篇,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冰山模型”里提到的,最深层的人的心理“动机”,来分析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对于自己职业生涯该从哪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结尾附上性格测试量表及如何发现自己潜意识的文章地址)
先来几个灵魂拷问:“ 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什么?”

在这座冰山里可以看到其实只有一少部分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自己”露在水面外面,比如我们平时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为什么事情担心,为什么事情开心,这些都是我们能感知得到的意识,就是被露在冰山外面的那一部分。
然而大部分我们意识不到的“自己”都深藏在水底,比如那些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等等,是我们深藏在冰山下面的,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和意向,这些并不会被我们有所察觉的东西,常常以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状态控制着我们对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
那么为什么要发现人的潜意识?
因为人的潜意识是不易骗自己的,潜意识会带着我们自动选择我们更最兴趣,也是最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利益角度,帮我们实现自我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会过多的去考虑现实中的利益得失。潜意识就是 “ 心灵在与我们对话 ”,知道到我们发自内心的愉悦才是最适合的选择。
2. 荣格 – “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潜意识包括了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体,我们的许多重大的情绪与认知的根源都在于此。我们的生活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追求等等,往往都是由潜意识来决定的。所以荣格说,你可以意识到你的潜意识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几年前的一部高分电影《盗梦空间》里有一个经典桥段:
费舍即将继承父业,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了阻止费舍,小李子通过梦境进入到他的潜意识里,在费舍梦境中对他的潜意识植入了一个想法,让他产生 “ 我的父亲爱我,但是不想让我跟他一样,成为他那样的人 ” 当现实中费舍醒来之后,便听从了自己潜意识的声音,直接解散了公司。这个桥段就很直接的表达了,人的潜意识对于人命运的影响。
每当我们做出一些决策,遇到某些事情会产生一定认知倾向时,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反应?这是我的意识控制,还是我的潜意识控制下产生的?这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是受到某些影响之后的结果?站在职业方向的决策时,我们也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我选择的这份职业是我兴趣使然,还是他人和环境影响我做出的选择?除去利益权衡的计算,我目前从事的这个职业是否使我感到快乐?目前这个职业带给我成就感的时候,我是否因此感到愉悦和激动?我们只有将大多数决定都用意识层面来处理,才会减少潜意识或者说命运层面上的安排。
那我们为什么要控制潜意识呢?
上文说到,潜意识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做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选择。然而当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并不擅长的时候(比如我爱唱歌但我五音不全)还要继续跟随我的潜意识做决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的潜意识没有被意识到,你的选择并不是综合了个人利益,社会环境和兴趣爱好等等一起作用的结果,那么你完全随着潜意识的选择只会带来很多挫败和失意。
很多情况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3. 马斯洛 – “最高的动机是不用激励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以研究人的意识,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即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其中重要的领路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求 – 满足基本需求,维持个体生存;安全的需求 – 保障安全稳定,免除恐惧威胁;归属于爱的需求 – 建立情感联系,归属某一群体;尊重的需求 – 内在价值肯定,外在成就认可;自我实现的需求 – 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理想抱负;我们比较熟悉的马斯洛需要层次大多数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样式,其实那是不够客观的:
因为人的需要层次并不是独立呈阶梯性逐层满足的,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所提到的五种需求层次,在人体中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在正常人中)并不存在只有某种需求单独存在的情况。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革命先烈面对侵略者对其身心进行极其残酷的折磨,生理和安全完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还能坚信自己的革命信念,最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
生理需求被基本满足后,人体进入主要由安全感主导的状态;安全感被满足后,人体主要由爱和归属感主导;满足了爱和归属感,人开始追求价值;而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其行为由匮乏性需求主导转向为成长性需求主导。-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归属为低级需要,基于物质条件的满足需要持续不断的被满足,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递减的;比如说我口渴,我喝了一瓶水我很满足,但是连续喝两瓶,三瓶,十瓶就不太行了;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为高级需要,基于一定的社交关系,需要持续被满足带来幸福感衰弱的不会那么明显;一个人说我漂亮我很开心,两个三个一百个人都说我漂亮我更开心。
那么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需要层次,如何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了解自己所处的需求层次心理环境;针对性的调整自己行为,去追求下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纵观我们的一生,都是用意识去不断的发掘和调节自己潜意识的过程。了解自己处于每个需要层次里真正想要的,才真正的知道我们适合什么,最终才能发挥自我最大价值。

霍兰德以一个六边形图形来对六种兴趣类型之间的关系加以表示,认为这个六边形结构模式表现出这样的规律性:R、I、A、S、E、C按顺时针排列形成环形;每两种类型之间有三种关系,即相邻、相隔和相对。
按照测试结果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测试地址在文末)
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部分参照,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对照分析一下现在困扰自己的工作状态,是不是因为性格特质和工作内容匹配度有问题;职业个性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充分挖掘了这些潜在的特性,并结合这些特性和兴趣爱好,找到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才是你能否更好地发展的关键。

- 可以看到一方面,职业选择中因为我们本身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我们可以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构成其兴趣组型如上图ASE ,SEC 等;然而另一方面,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的可能性。职业选择时我们也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如上图还可以选择RES,RAS等等;
如何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我自己的情况做个参考来分析(我六个类型都非常平均)从入行到目前工作10年,我的职业发展路径跟我的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吻是比较吻合的,下面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职业发展旅程:
我的A型 – 刚毕业,我根据我本科动画艺术的专业,选择了入行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岗位;工作1到3年,根据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选择了互联网公司做UI设计岗位;我的I型 – 工作4到5年的这个节点我发现了我岗位的天花板和职业的瓶颈期,从互联网行业设计师转到产品经理岗位;我的AI型交叉 –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练,我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方向是体验设计师;我的S型 – 工作10年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开始不断输出自己的方法论;我的S型继续发展 – 我找到了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S型输出AI交叉的经验;我未来的SAI型 – 通过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把体验设计提到更高认知唯独,继续输出方法和思考;以上是我的职业兴趣以及我的10年职业路径,我从中找到了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四、“ 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什么?” – 自洽才是完美人生
我们时常被教育,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呢,似乎 “ 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什么?” 这三个灵魂拷问,时常在我们内观自己的时候出现在脑海里,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和周遭环境的变换,似乎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出现这三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一样的童年经历,不一样的家庭环境。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选择,达到事业上的成功是一种自我实现,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也是另一种自我实现,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好的人生。
只要我们能够足够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的选择都是适合我们的,能够做到自洽,那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完美人生。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
五、注解
(以上心理学家的理论和测试量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代表是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如何发现自己的潜意识文章地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30/18/34741929_571990829.shtml
APESK基于荣格理论职业性格测试(量表版本:V2015-3.1):
http://apesk.com/mbti/dati.asp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https://www.lezhi.com/holland/
本文由 @大发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