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又一年春秋招大战要结束了,感叹时光荏苒之余,我们更需要深思一下“大学生如何拿到产品offer”。希望本文对21年及以后毕业的同学有所启发。
4月底,又一年春秋招大战又结束了,感叹时光荏苒,更需要深思一下“大学生如何拿到产品offer”。希望本文对21年及以后毕业的同学有所启发。
4500字文章内容概览:
- 产品经理的本质面试的本质为什么做产品经理如何拿到产品offer简历写法和结构化表达技巧

其中互联网就是典型。每一款软件(无论toB还是toC),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都是一个节点,根据网络科学的「节点富者越富」原则,企业希望成为这个无标度网络中的大节点,更好地生存下去。
而PM的职责就是让这个节点连接上更多人,实现从小到大的过程,有点注意力经济的味道。是否解决了用户需求就可以让自家产品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大节点呢?显然不是的,否则大部分的产品都成功了。
其实互联网和社会里的机构是一样的。只是互联网更方便聚集上百万上亿人。如果把一款产品看成是一个交易所/机构甚至是小社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PM。
互联网喜欢看DAU、留存、ARPU等值,其实就是每个交易所都有各类玩家,这个层面看,PM团队的工作就是制定各种规则,让10万、100万、1000万甚至1个亿的玩家愿意你们这个小社会里呆下去玩下去。
交易所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你这儿能提供多大的价值给他们,他们就愿意玩多久,要是游戏规则损害了他们利益,他们就不和你连接。
所以,PM的本质:是规则的决策者和推动者。这个规则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大众的影响、玩家种类、交易机制等等因素。通过制定和优化各种规则来不断不断地寻求增长,即更多的人来一起玩下去。
在《产品深思系列(1):“我该如何更有效执行?”》一文中,我就提到「企业持续成功 = 决策 x 组织能力」,实际上,同理一推完全可以得出:
「产品持续成功 = PM决策 x PM团队组织能力」
这里说的决策就是代表着关于互联网产品的规则决策,包括功能呈现逻辑、交易规则、内容规则、算法规则、计费规则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PM分工演化地越来越细,所谓的商业PM、策略PM、中台PM、数据PM等在不同角度研究小社会的“规则”,目的都是链接更多人,让更多人在你的节点里不走,让公司成为网络中的大节点

除了个体内在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会不自觉地影响用户的心理决策,无论是同学朋友、团体、公司还是宗教国家都会影响个人。
其中「自我知觉理论」:人本能地会审视自己过往的行为来作为自己对事物对态度,即行为在态度之前,包括自我认知。
以及人天生的「认知失调」: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积极认知、自我形象/自尊时,人会自动选择a.改变行为 b.改变认知 c.加入新认知来合理化行为。
这两个本能的目的都是——自我认知和维护自尊
在《产品深思系列(1):“我该如何更有效执行?”》一文中我就提到,执行/行动本质是一套让决策/认知有序化的反馈过滤机制。
在对自我认知不是很清晰的初始阶段,应该多去参与社会实践、多去实习,在这个执行过程中,会不断反馈给大脑进行自我认知。过少的行动会甚至会导致做MBTI都无法进行,非常不准。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社会影响」,包括「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3.3 「信息性社会影响」当情景模糊不清,人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说正确时,人们观察他人行为(尤其是专家)并看成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以此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并且往往不公开听从,而是潜意识认可。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考试答题时,遇到不完全确定的题时,你会选择瞟到的选项。
这个需求来源于个体追求正确信息以此准确判断的底层需求。
而择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极高的情景。人们会高度依赖周围的人作出选择和判断。因此在思考以什么岗位做职业前、是否考研/考公之前,谨慎对待身边同学朋友的建议。无意识中已经对你产生了影响。
回看上面5条真实的答案。确实无形中会透露出被信息性社会影响。在面试中这样回答就很糟糕。

对于校招生来说,面试PM岗位,在面试官的心理判断纬度主要是你的主观效益-成本(所放弃候选人的最大效益)
想获得offer就要尽可能提高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主观效益。成本你无法掌控,这取决于面试的公司、具体面试的岗位,你尽可挑战高成本岗位(即竞争激烈高手如云),那么自己能提供给面试官的效益就必须高。
在真正秋招/春招之前,要尽可能围绕这6点做深挖,尤其是岗位本质能力。可以参照我一个悟了2年才透的多元决策模型提到的方法练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在没有实习经历前,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练习多元决策模型。尽可能多得去参与到实习中去,一方面是通过执行进行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是岗位本身就是实践性岗位,没有实习的本质能力为空。

2)内容上:做到写「工作成果」而非「工作职责」(这玩意JD里一大堆)
下面是一份真实的简历内容,问题不言而喻:
- 协助产品经理完成电商小程序的原型设计、PRD撰写,并整理成需求文档。与技术、运营等部门协同推进需求的上线、迭代优化工作。进行用户调研,线下访谈用户并且得到根据反馈汇总需求进行改进。需求上线后,检测用户拉新、留存等数据并汇报,每周根据数据提出优化意见。
重申下广为人知的「STAR法则」:我在什么样的情景下(Situation),,接受来什么任务(Task),做来什么事情(Action),得到来什么成果(Result)?
总结一下就是「讲故事」和「写数据」
后来我询问朋友详情修改后的简历,其实2条就说清楚了:
- 小程序DAU寻求增长,独立设计用户访谈内容,线下走访7家内容供应商,并汇总4条需求,推动上线2条需求,最终DAU稳定增长120万。需求上线事故,优化需求上线实验后7日留存跌3%,紧急通过方案B和运营、技术同学修改电商社区内容和任务墙功能,最终增长DAU的情况下同步拉升7留2.5%
关注公众号:字字朱心。可以联系我可以帮忙免费修改简历~不过苟富贵,勿相忘。
5.2 「结构化沟通」校招生都有一个通病,我也曾面试过很多校招生,包括最初的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啰嗦。要么是废话一堆不在点子上,要么是说话逻辑不清晰。
强烈建议认真读读《金字塔原理》或《结构思考力》,在面试前找小伙伴练习,听听别人的“废话”,也审视下自己说话清晰了没。
图:来自《结构思考力》
能看到最后,说明你应该也是应届生或准应届生。本人曾是双非院校,创业2年半,积累深度思考能力,秋招期间只有一段大厂实习经历,后在校招斩获阿里巴巴、字节跳动、360、拼多多等一线大厂PMoffer。
作者:朱鲁斌,公众号:字字朱心。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不稳定的世界里找到一份笃定。
本文由@朱鲁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项目管理:项目owner的日与夜
下一篇:实习复盘:用户研究工作与思考